中国研学网
中国研学旅行行业第一平台
合作伙伴持续招募中
好的教育就是无痕迹的教育
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副标题

在 线 报 名

中国研学网携手中国古核雕博物馆带你走进《核舟记》

文章附图

“通计一舟,为人五;为窗八;为箬篷,为楫,为炉,为壶,为手卷,为念珠各一;对联、题名并篆文,为字共三十有四;而计其长曾不盈寸。——《核舟记》摘录”


还记得学生时代背诵过的课文《核舟记》吗?它从中间到两头、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-分-总的叙述顺序,生动地描述了明代民间工艺匠人王叔远精湛的雕刻艺术和才能。

那时候,同学们只能在课堂上用文字自行想象《核舟记》所述核舟的精美;可现在,大家却能零距离真切感受古代匠人的鬼斧神工。在中国古核雕博物馆的《核舟记》研学旅行中,老师不仅对课文作详细解读,还可带着学生现场领略《核舟记》中所记载古核舟的艺术魅力。

中国古核雕博物馆,珍藏了包加惠大师悉心收藏的近600串核雕精品,数量之多,年代之久远,品相之高,全国罕见,可说是绝无仅有。


  核雕刻工细致入微,精巧雅致,方寸之间展示人生种种情趣天地。明代核雕工艺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民间艺人,王毅(王叔远)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微雕艺术家。明末散文家魏学洢写了一篇《核舟记》描述了王叔远首创核雕核舟之事。开头就是:“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,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鸟兽、木石,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尝贻余核舟一,盖大苏泛赤壁云。”作者形容该核雕“细若蚊足,钩画了了”。最后总结:“通计一舟,为人五,为窗八,为箬篷,为楫,为炉,为壶,为手卷,为念珠各一;对联、题名并篆文,为字共三十有四。而计其长,曾不盈寸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。”这幅“长不盈寸”、巧夺天工的核舟,让其叹为观止:“魏子详瞩既毕,诧曰:嘻,技亦灵怪矣哉!”《核舟记》描述了明代核雕王叔远的精细的工艺,“东坡夜游赤壁”之舟,人物栩栩,舟棹如画。此文辑入《虞初新志》,得到广泛流传,核雕因此而名扬天下。创作的核雕“东坡夜游赤壁”之舟,成为后世核雕的典范之作。

  明代的核雕用材主要是桃核和杏核,橄榄核相对较少。从清代中期开始,核雕的用材转向橄榄核,核雕技艺水平不断进步,名家辈出。清乾隆年间,核雕艺人陈祖章、杜士元,被人称为技高艺绝的“鬼工”。在中国大陆,明清时期雕刻大师的精品,大多都在包加惠大师的收藏中,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收藏古核雕精品最多的大师。

  目前,核雕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在近年的收藏市场中,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藏品。近年来核雕收藏在民间方兴未艾,核雕精品身价更是扶摇直上。包加惠大师的核雕藏品,年代久远,有的已达600年左右甚至千年,又是大师佳作,独一无二,有的在市场上动辄开价数百万元,专家估价他的核雕总价值已经数亿元。包加惠古核雕艺术博物馆的建成及开馆,已经将全国古核雕收藏的重心从原来的江苏苏州、河北廊坊等地转移到浙江。

中国古核雕博物馆在《核舟记》研学旅行中向学生展示的60余件作品中,几乎均为《核舟记》所述微雕大师王叔远珍品。更为难得的是,其中一件珍品,竟如《核舟记》原文所述核舟一模一样。八扇刻文小窗,可以自由开合,船首三人,舟尾两人,炉、壶、手绢、念珠无一相缺。
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当课文所述的核舟真实地出现在眼前时,同学们以同课文作者一样的视角,去感受核舟实物,对古微雕技艺产生共鸣。在切实见证中国传统微雕艺术的同时,更好地学习了课文知识。

1、《核舟记》研学旅行背景:党中央全力号召、全国上下着力进行传统文化建设。

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,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,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,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。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,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。”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“根”和“魂”,如果抛弃传统、丢掉根本,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和会议上强调: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,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,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。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,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、重民本、守诚信、崇正义、尚和合、求大同的时代价值。大力宣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,通过学校教育、理论研究、历史研究、影视作品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,加强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教育,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、民族观、国家观、文化观,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。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创新性发展,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,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、拓展、完善,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。

2、《核舟记》研学旅行开展进度:2016年开馆,馆藏古核雕数量和等级全国第一,并以《核舟记》文化为载体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宣传。

中国古核雕博物馆2016年8月落成,目前已建成1300余平方的展厅和教学设施,馆藏明清时期古核雕精品600余件。根据专家及业内人士考证,无论是藏品数量、藏品年代、藏品等级,在核雕藏品类目中为国内首家。中国收藏家协会文玩收藏委员会主任姜跃进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光福核雕)代表性传承人宋水官等一批专家均造访包加惠古核雕艺术博物馆,对博物馆作了充分肯定。开馆之后,多个学术研究单位、旅游团队、中小学研学团队共计12000余人次参观该博物馆。博物馆建设及开放期间,各级媒体多次进行采访报道或刊登相关新闻,《半月谈》等国家级刊物也报道了古核雕艺术博物馆的建设情况,引起广泛关注。

2017年,中国古核雕博物馆乘着《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的出台、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文化旅游资源建设、全域旅游建设提到战略高度等政策春风,加快自身资源整合整理,特别整理出中学课本中所载课文《核舟记》中记录的古核舟的专门藏品展区。

   明朝魏学洢所写的《核舟记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真实文化写照和传统文化技艺缩影,对于全国广大青少年的教育意义非同凡响。《核舟记》课文与另一篇收录到小学课本中的课文《记金华的双龙洞》(叶圣陶著)一样,有着广泛的宣传面和影响力。运用《核舟记》巨大的文化亮点效应开展全市、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研学旅行,独辟蹊径,意义深远。利用课文《核舟记》在一代代人心中的记忆,推动“核舟记”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并向全国范围宣传推广,可以让全国范围的中小学生、广大家庭、学术体会到古代匠人匠心。

中国研学网即日起独家运营中国古核雕博物馆研学旅行基地,欢迎各地院校、机构、基地合作。《<核舟记>研学旅行课程》也可以为学校基地做课程输出,欢迎合作。

联系电话:18057980321(微信同号)